央廣網北京10月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報道,北京時間昨天傍晚,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,這也是今年頒佈的最後一個科學類獎項。今年得獎的是兩名美國科學家和一名德國科學家,他們因為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而獲獎。
  這3位獲獎者分別美國科學家埃里克·貝齊格、威廉·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·黑爾。
  此次獲獎的斯特凡·黑爾於1990年從德國海德堡大學畢業時就開始研究新型顯微鏡,他在芬蘭圖爾庫大學工作時一直在尋找突破之法。1994年,黑爾提出設想:用一束激光激發熒光分子發光,用另一束激光消除所有“大尺寸”物體的熒光,通過運用兩束激光和掃描樣品,呈現出尺寸小於0.2微米的分辨圖。黑爾返回德國後於2000年成功驗證了自己的設想。與黑爾一同獲獎的威廉·莫納在1989年任職於美國IBM研究中心時,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能夠測量單個分子的光吸收情況的科學家,這是另一種顯微鏡技術。單分子顯微鏡成功的關鍵,這一方法主要依靠“開關”單個熒光分子來實現更清晰的成像。另一位獲獎者美國科學家埃里克·貝齊格則在2006年證實這一微觀成像方法可以用於實踐。
 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大約是111萬美元,將由三位獲獎者平分。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的聲明說,這3位科學家獲獎是因為他們在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巨大突破。長久以來,人們都是使用光學顯微鏡來觀察微小物體,可是卻無法觀測小於0.2微米的物體。
  貝茲格等人發明的技術他們能夠利用熒光分子,給微小物體做上標記,讓它們在顯微鏡下變得五彩繽紛,輪廓清晰,可以看到生物細胞內納米級別的粒子運動情況。中科院化學所研究院方曉紅解釋說:
  方曉紅:超分辨的熒光顯微鏡就是突破了眼識分辨的極限,使得能夠觀察到用光學成像的方法能夠觀察到更加精確的結構,實際上對我們揭示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奧秘,瞭解我們這個生老病死的根本生物功能的機制是一個非常大的推進。
  如果進一步解釋就是,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帕金森症、阿茨海默症等疾病的萌發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微小蛋白質粒子,還能夠跟蹤胚胎分裂時單個蛋白質分子的運動軌跡。而這些都將有助於人們進一步瞭解這些疾病的形成機理,幫助我們去剋服治愈它們。
  此前根據知名數據機構湯森路透的預測,華裔科學家鄧青雲成為今年華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熱門人選之一。鄧青雲和範斯萊克曾一起發明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,併在2011年獲地位僅次於諾貝爾獎的沃爾夫化學獎。
  值得關註的是,前一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研究的是無機發光二極管。那無機發光二極管和這個有機發光二極管僅一字之差,但是鄧青雲卻無緣此次諾貝爾獎,這是否意味著這個領域不被看好?華裔科學家鄧青雲是否還有機會呢?國家973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、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領域專家張曉宏教授表示說:
  張曉宏:無機的LED已經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,有機的LED就是鄧青雲博士發明的,未來這個產業一起來以後,人們會更加能夠認識到這個技術的重要性,預示著鄧青雲博士更有機會獲獎。  (原標題:顯微技術領域取得巨大突破 美德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wpkpsfqfrm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